中国工程院邬贺铨: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与AI
近日,在2024年中国无线电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传统短距通信技术难以适应发展新需要,未来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第一,高速率、高频效、低能耗;第二,从尽力而为到有质量保障;第三,通信、感知、定位相结合,实现三大功能综合最优;第四,从自我闭环到开放,对接各种应用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数量庞大、功能各异的各类终端连接上网,对通信网络的时延、容量、同步、功耗、定位等提出新的需求。特别是在终端接入较多、应用需求较大的短距通信场景,相关技术更是面临新的挑战。
对此趋势,邬贺铨在与人民邮电报记者访谈中表示,从短距通信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通信效率与稳定性、助力实现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增强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推动应用创新与产业发展,从而赋能短距通信性能进一步提升。从应用场景看,人工智能将丰富短距通信应用场景,比如在智能家居场景实现语音控制和用户习惯学习等,在工业自动化场景增强智能监控、故障预测等,此外面向智能医疗与健康监测、智能交通与车联网、低空通感应用、物流配送等也有新的功能增强。
同时,人工智能也对短距通信提出了实时性、低时延、低功耗、协同性、精定位、稳定性等新需求。例如,空间智能在终端侧引入空间计算能力,需要通过短距通信实现与环境的交互,以精准定位实现对实物的控制。具身智能具有多模态通信和感知能力,拥有听觉、视觉、触觉等,需要兼容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对带宽、容量、时延、稳定性、安全性、连续覆盖和多模态等提出较高要求。
面对人工智能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传统短距通信很难适应上述需求。包括蓝牙、Wi-Fi、UWB等在内的传统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存在碎片化严重的问题,共用频段的机制导致干扰严重,频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传统短距通信技术也不适合较多终端同时接入的密集应用场景,为了避免多设备间干扰通常采用时分方法,然而这一方法需要高带宽才能确保精准低时延。此外,传统短距通信以通信功能为主,而新的应用需要通信、感知、定位三大功能相融合。
对于无线短距通信的技术趋势,邬贺铨着重提出,未来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第一,高速率、高频效、低能耗。第二,从尽力而为到有质量保障。第三,通信、感知、定位相结合,实现三大功能综合最优。第四,从自我闭环到开放,对接各种应用生态。
其中,作为新一代的无线短距通信方案,星闪具有显著的性能体验优势。一是低时延,过去异步侦听、随机退避的方式存在10ms左右时延,现在通过同步短帧、集中调度将时延缩减到20μs;二是精同步,过去采取不定周期的同步导频,同步时间大约1ms,现在短周期同步导频将时延缩减至1μs;三是业务高并发,过去异步并发、邻道干扰,至多容纳5~10个业务流,现在多域同步、邻道正交,并发业务流增至200余个;四是高可靠,过去只有“2个9”的可靠性,现在采用Polar码,可靠性提升至“5个9”;五是低功耗,过去100MW精准定位大概0.3米,现在10MW 定位精度可达0.1米。
(星闪Near Link,是中国原生的新一代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品牌,202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星闪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同年9月星闪联盟成立,目标是推动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SparkLink的创新和产业生态,该技术可广泛满足智能汽车、工业智造、智慧家庭、个人穿戴等多场景对低时延、高可靠、精同步、多并发的技术需求。)
基于上述性能优势,星闪尤其适合需要精同步、密集部署、高可靠性、低时延的应用场景,如车载环境的主动降噪、流媒体播放、无线投屏、后视镜播放等,工业环境的机械臂以及交互式游戏等。此外,对于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家电、耳机、手表、手环的无线连接,星闪也能提供良好覆盖。
目前,以构建全场景智联能力为目标,星闪技术已历经1.0、2.0、3.0共三代演进。其中,2020年2月至2020年9月为1.0阶段,主要内容是确定通信架构、实现SLA基础能力;2020年9月至2024年12月为2.0阶段,主要为打通端到端的竞争力,实现“通定感”一体融合;从2025年起将进入3.0阶段,这一阶段将实现全场景智能互联。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