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标准盘点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及大数据等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稳步前行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逐步发展,为新时代促进经济增长、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城市治理建设在经过概念普及、政策推动、试点示范之后,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已超过700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达94%和71%。
国家智慧城市政策盘点
2022年,国家各机关陆续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政策,明确了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方案的战略地位,以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任务,刺激了各地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对促进智慧城市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具体政策如下:
2022年颁布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国家政策汇总 |
||
日期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2年1月 |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
要求,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203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此外《规划》还重点部署了“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八大任务,在政策引导下,传统产业链将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将进入加速期。 |
2022年3月 |
《“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 |
聚焦“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任务,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技术创新、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技术、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城市防灾减灾技术集成、住宅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县城和乡村建设适用技术研究等9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方向引导和战略性、储备性研发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集成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2022年4月 |
《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
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
2022年5月 |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目标,为未来五年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引了新方向。 |
2022年6月 |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
2022年6月 |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
推进智慧化改造。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出行、智慧街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商圈、智慧安防和智慧应急。 |
2022年6月 |
《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
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
2022年7月 |
《“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围绕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出4方面重点任务: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能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
2022年8月 |
《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与通用标准、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农业农村数据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乡村数字化标准、建设与管理标准、安全与保障标准等7个部分内容,并从标准应用、标准制定、标准修订、标准转化4个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路径。 |
2022年12月 |
《“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基础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力支撑城镇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 |
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政策盘点
2022年,地方陆续出台《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智慧黔城"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政策,明确了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方案的战略地位,以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任务,刺激了各地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对促进智慧城市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具体政策如下:
2022年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地方政策汇总 |
||
日期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2年1月 |
《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到2025年,河南省5G基站累计达到20万个,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15万架,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宽带、农村家庭百兆光纤和乡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产业、交通、社会、生态等领域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基本建立,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
2022年2月 |
《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 |
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泛在先进、高速智能、天地一体、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网络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成为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 |
2022年2月 |
《铁岭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
到2025年,形成一批新城建应用场景,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城建数字产业。加快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助推铁岭智慧城市建设。 |
2022年2月 |
《数字青岛2022年行动方案》 |
打造智能化城市中枢标杆。按照“应接尽接、应上尽上”的原则,新接入城市云脑场景不少于50个。建设一体化大数据平台,集中汇聚各级各部门政务数据。加强推动感知设施数据的整合及接入,增强城市生命线工程感知和预警能力。 |
2022年3月 |
《2022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 |
福建省将全面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包括建设“数字孪生城市”,统筹推进城市管理网格,构建“一网统管”的城市管理系统。支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建设城市大脑,启动省、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福州、厦门等城市率先开展“CIM+”应用。 |
2022年3月 |
《2022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 |
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开展8个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期评估,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支持基础较好的省辖市率先建设CIM平台、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打牢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根基。 |
2022年3月 |
《郑州市新基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 |
建成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标杆。“十四五”期间,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在国内大循环和中部地区崛起中主动树立“大市担当”新形象,增强郑州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和服务能力,建成中原城市群新型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核心承载地、中部地区崛起示范和带头城市,打造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创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 |
2022年4月 |
《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
到2025年,高水平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慧蓉城、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前列。 |
2022年4月 |
《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到2025年,成都将基本形成泛在智能、集约高效、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使其成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
2022年5月 |
《江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
到2025年,江西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持续快于全省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努力实现规模倍增、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5%左右,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深度显著增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数字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南昌“元宇宙”等聚集区蓬勃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
2022年5月 |
《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
2022年底,建立高位推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的数字政府工作机制,数字基座能力得到有力夯实,一批数字政府重点应用项目上线运行;到2023年底,建成一体化数字基座,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基本形成,经济调节、综合监管、协同治理、公共服务、政务运转、政务公开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初见成效;到2024年底,建成上下联通、左右贯通,业务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位一体”的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
2022年5月 |
《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意见》 |
到2023年底,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用数字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应用数字技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行业“统一平台、数据共享、协同高效”。 |
2022年5月 |
《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 |
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全面支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
2022年5月 |
《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 |
利用2~3年时间,制定一批数据要素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开放一批数据创新应用的特色示范场景,推动一批数字经济国家试点任务率先落地,出台一批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快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数据服务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全国率先建成活跃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据要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发挥,将北京打造成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和创新高地。 |
2022年5月 |
《泉州市智慧城市专项规划》 |
到2025年,建成具有深度自我学习能力的海丝智能体,服务“十四五”泉州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七新”突破,全力打造海丝数字应用标杆城市,成为“数字中国”的城市典范。 |
2022年5月 |
《阳泉市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
明确以将阳泉建成山西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信创产业先行市、全域自动驾驶智车城、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市为总体目标,围绕建设山西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打造国内知名的“智车之城”“数智双碳先导区”城市品牌。 |
2022年6月 |
《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
到2025年,传统基础设施成网提效,新型基础设施实现领跑,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轨道上的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建设取得关键进展,“一区”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两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作用显著增强。 |
2022年6月 |
《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
到2025年,成都市基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智慧蓉城运行中枢高效运转,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安全支撑牢固可靠,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
2022年6月 |
《贵州省"十四五""智慧黔城"建设发展规划》 |
全面推广的发展路径,推进“智慧黔城”稳步建设。到2022年,支持20个左右综合条件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率先启动试点,开展一批有本地特色的“智慧黔城”建设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
2022年8月 |
《江西省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方案》 |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提升创新智慧品质。加快“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进城市综合服务和运行全领域应用。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多功能杆、柱、桩等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构建城市重点领域物联感知体系。 |
2022年8月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 |
到2025年底,实现政府履职核心业务数字化全覆盖,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数字政府实战实效助力实现“两个先行”;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为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和法治保障。 |
2022年9月 |
《鹤壁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2024年)》 |
到2024年,鹤壁市数字经济发展位居全省前列,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 |
2022年9月 |
《“数治赣州”城市大脑建设方案》 |
到2024年底,“城市大脑”体系架构基本完成搭建,“数治赣州”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基础设施和智慧中枢支撑更加夯实,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化治理“赣州样板”。 |
2022年11月 |
《四川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
2022年11月 |
《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
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统筹调度机制,统筹规划和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建立智慧城市规划体系,通过统一的基础设施、智慧终端和共性业务支撑平台,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
2022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盘点
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助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有利于判断和明确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方向和重点,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和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标准作为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企业、机构及专家学者的重视。
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助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有利于判断和明确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方向和重点,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和促进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标准作为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企业、机构及专家学者的重视。2022年,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方面,主要有5个比较重大的成果,分别为:
《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建立智慧城市运行模型指南》
2021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发布了国家标准GB/T41150-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建立智慧城市运行模型指南》。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等12家单位共同起草,于2022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智慧城市运行模型指南”属于智慧城市战略顶层设计框架标准,在指导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范技术架构、促进融合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标准分8个章节和2个资料性附录,包括引言、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以及标准核心内容。标准核心内容对城市管理者应该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清晰要求,明确了各利益相关方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从“实施原则”“实施流程”“实现框架”和“关键因素”四个方面对可持续智慧城市运行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建立了智慧城市实施发展的整体方案。
在该标准的研制过程中,生态城将标准内容与区域智慧城市规划及指标体系编制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了标准实验以及实践应用等工作,验证了该标准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作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标准对完善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立更完备的智慧城市评价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2022年10月14日,经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22),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2016年原《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16)发布后首次修订。该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起草。
新《评价指标》按照“以人为本、成效引导、客观规范、成熟可测、注重时效”的原则,在2016版基础上完成调整和优化。新《评价指标》规定了面向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说明和指标权重,共包含9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62项二级指标分项。同时,该标准在附录A中针对县及县级市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给出了可参考使用的评价指标。该标准适用于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并可用于指导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营与持续改进等活动。
新《评价指标》的发布与实施,将更好地支撑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可以科学衡量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总结典型实践经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该标准以评价指标的形式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及发展方向,指导各级政府清晰了解当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和水平。以评价工作为抓手,可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共享和推广,及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规模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案例、实践经验和共性问题,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使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得以固化,为其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首批城市大脑系列标准发布!
2022年9月1日,首批城市大脑系列标准正式在北京发布,包括《城市大脑 术语》、《城市大脑顶层规划和总体架构》、《城市大脑数字神经元基本规定》。这三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将为我国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引,对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大脑建设的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与城市建设和运行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级的类脑复杂智能巨系统。城市大脑延伸了人类大脑感知、认知的核心概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聪明”。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概念,也被世界各国认同,但智慧城市如何产生智慧一直是主要难题。此次城市大脑系列标准的发布,可谓正当其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的痛点。
其中,《城市大脑 术语》标准由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牵头编制,是为统一城市大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各管理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而规划的术语标准。该标准对互联网大脑、世界数字大脑、城市大脑、数字神经元、云反射弧、数字视觉神经、数字听觉神经、数字记忆系统、云神经中枢等28个新术语进行了定义,对于城市大脑的传播与交流、新理论的建立、科技成果的推广都是十分重要的。
《城市大脑顶层规划和总体架构》,由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和中电莱斯牵头编写,提出了顶层规划的十大要求,包括理论指导原则,系统安全性、标准统一性、关注性价比,以人为本解决问题为核心,人机决策原则、系统进化原则、模块化建设原则等等。该标准明确要避免城市大脑的盲目和无序发展,满足不同乡镇、城市、省、国家和世界的跨层级信息交互要求,适用于企业、产业、行业、乡镇、社区街道、区县、城市、省、国家、世界等领域各种大脑系统的建立。
《城市大脑数字神经元基本规定》,由中国电信牵头编写,对数字神经元的类型种类、相互关系、功能模块等进行了规范,提出应为世界范围的人、物、系统和组织建立统一的数字神经元,为城市大脑打破信息孤岛而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交互打好基础。本标准从类脑仿生学角度建设城市大脑,符合自然界产生智慧的基本原理,为智慧城市产生智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另外,9月3日,城市大脑建设高峰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城市大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也正式发布。《指南》明确了城市大脑标准体系建设总体要求,构建了城市大脑标准体系总体框架,从总体、基础设施、数据、关键支撑能力、应用服务、建设管理、安全保障七大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内容,并给出了组织实施建议,形成了城市大脑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为未来城市大脑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县域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指南》
2022年7月,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四川省智慧城乡大数据应用研究会(以下简称“省大研会”)牵头会同省文旅厅科技教育处、省文旅信息中心、中科大旗公司、汇智兴蜀大数据公司、数聚汇智科技公司等研制的《县域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地方标准圆满完成,填补了地标行标国标在相关领域的空白,已经获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发布并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
《指南》从县域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础设施、旅游场所与服务设施、公众服务、宣传营销、旅游监管、安全预警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建设标准;从G端、B端为满足C端前来县域游客游前、游中、游后全过程智慧化建设、管理、营销与服务提出了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要求。其核心是通过县域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跳出文旅抓文旅,借力发力,消除孤岛,共享资源,加快转型。
《指南》指出,县域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应相对独立建设运营,但,一是应主动融入县域智慧城市“国家政务外网+国际互联网融合建成的‘一张网’”,共享已有的数字基础。二是应跨界共享数据,创新智能化应用场景。三是应消除网络孤岛,消除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加快转型。四是应体现文旅担当,主动融入国家智慧县城建设战略的落地实施。五是应借梯上楼,借力提升,颠覆了过去仅是因为文旅项目而文旅项目的建设模式。六是通过标准的实施,应实现多方共赢发展。通过《指南》宣贯与指导实施县域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对加速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打造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慧街区等个性化应用场景具有极大帮助。
ISO正式发布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
2022年10月24日,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站发布的信息,《ISO 37172:2022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成功发布。
该标准聚焦智慧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领域,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发展目标及内容概述,阐述了数据交换共享的框架,列举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描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