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家视点    邬贺铨:6G的意义在于将目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创建时间:2023-02-08 09:53

邬贺铨:6G的意义在于将目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动能转换期,需发挥TFP中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开拓广阔空间。”近期,在2023ICT行业趋势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

展望2023年,邬贺铨表示,移动通信经过1G、2G、3G、4G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5G时代。可以看到,从应用、性能和技术层面,5G相比前几代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应用场景有了很大的扩展,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开创了移动通信新的时代。

5G-Advanced 作为5G后续阶段的增强演进,致力于提升个人实时交互体验,增强蜂窝物联网能力,不断探索上行超宽带、实时宽带交互和感知定位等新场景,基站的“降碳”也将取得进展。其研究方向将主要聚焦于:网络智能化、行业网融合、家庭网融合、天地网融合、AR / VR 融合、用户面增强、确定性通信能力增强、网络切片能力增强、通感一体增强、组播广播增强。

随着5G进入规模商用阶段,6G也步入概念形成和技术储备的关键时期。未来,6G将实现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智慧联接”,实现多空间深度融合。邬贺铨认为,发展6G没必要一味求“快”,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覆盖5G力所不及的地方,将许多目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其中,物理层技术增强(超大规模MIMO、全双工)、新物理维度(智能超表面、全息、轨道角动量)、新频谱技术(太赫兹、可见光)、融合技术(通感一体、通信 + AI)、网络技术(内生智能网络、分布式自治网、确定性网络、算力感知网、星地一体网、网络内生安全)等将成为关键。

“抓住摩尔定律持续的机遇。”邬贺铨认为,当下,IC的工艺已发展到纳米级,3nm的5G手机芯片已商用,随着半导体制程工艺逐渐接近1nm 并进一步推进,多项技术推动摩尔定律延续。据悉,目前单枚芯片中可有一千亿个晶体管,今后7~8 年将增长10倍,Intel 预计在2030年可实现单芯片汇集上万亿个晶体管。

他指出,伴随芯片技术进步的是对开放统一、跨架构编程模型的需要。基于标准的统一软件堆栈,对源自不同厂商的CPU、GPU、XPU、FPGA、AI加速器等底层硬件能力做统一描述,并通过各种不同的高性能库去封装,允许使用业界标准的编程语言直接对这些硬件能力进行编程,统一代码维护,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同时,得益于芯片技术的发展,5G 的高带宽、低时延特点也将得以发挥。

“AI自动生成内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针对AI前景,邬贺铨以 OpenAI公司为例说明,AI研究公司OpenAI成立于2015年,股东包括马斯克、PayPal和微软等。OpenAI于2020年开发出了GPT-3语言模型(拥有1750亿个参数),2022年12月1日基于GPT-3的聊天机器人 ChatGPT开放测试,因其高质量的回答内容迅速走红,上线5天使用者就超百万,对传统搜索引擎形成挑战。

AIGC(人工智能自动生产内容)作为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的模型,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以十分之一的成本、百倍千倍的速度,生产出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AIGC不仅用于内容生成,其新思路和途径也可用在工业领域。

最后,邬贺铨指出,元宇宙前景还不清晰,目前主要是面向消费的应用(如沉浸式文旅、高体验游戏、感官互动等),未来还可进行产业应用(数字创意设计、开发平台、虚拟办公空间等)。元宇宙尽管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其研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且难成大众刚需,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元宇宙要尽快从炒作转向务实,虚拟世界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生态,但不代表互联网的未来。

 


来源:6G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