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新闻    “东数西算”半年盘点:供给、成本、时延三大挑战解读
创建时间:2022-09-21 09:18

“东数西算”半年盘点:供给、成本、时延三大挑战解读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启动8个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东数西算”至今已过半年,本文简要回顾了各地政策和建设新变化,重点就业界普遍关注的超大供给、西算成本、网络时延三大挑战进行深度解读。

 

 

 

两大进展:政策持续加码,建设布局提速

 

一、地方文件密集出台,加大优惠补助激励

数字经济的崛起为“东数西算”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动力。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多省市相继发布建设相关的条文规划,既有地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有符合当地特点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不仅明确下一步建设目标和重点,更以“真金白银”优惠补助加大落地支持。例如,四川明确对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内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低于1.25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PUE低于1.15则一次性奖励3000万元。

 

二、重大项目陆续启动,数据中心布局提速

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4月,新开工项目25个,八大枢纽数据中心规模达54万标准机架,带动各方投资超190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6月,国内多条“东数西算”骨干光缆启动建设;7月,贵州贵安新区陆续建成7个大型数据中心;8月,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在建和计划启动项目11个,甘肃庆阳在建和计划启动项目12个,粤港澳大湾区韶关集群起步区新开工项目5个,总投资达214.75亿元。

 

 

 

三大挑战:供给、成本、时延,“东数西算”的关注热点

 

一、超大供给

政策和资本驱动,数据中心大规模超前建设,导致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存在盲目投资和经营风险。预计到2025年国内IDC机架将是现在3倍。西部6省市(宁夏、甘肃、内蒙古、贵州、四川和重庆)规划远超预期,2025年机架有望增至362万架(5年增长9倍),全国占比达到41%(5年提升30pp)。当前西部省份上架率明显不足(不到40%),远低于东数西算起步期上架率水平(65%)。

分析解读:“东数西算”政策利好,短期会释放竞争压力,中期会回归理性发展,长期将带动西部扩大投资和均衡发展。

(1)规模建设非简单复制,短期阵痛换良性发展。短期供给走在需求前,势必加剧市场竞争,给服务提供商带来冲击。但中期来看PUE、上架率等硬性指标、投资泡沫等影响将使IDC整体市场增长回归理性,加速行业洗牌,优胜劣汰,促进行业深化技术和服务质量,从粗放低价经营转向精细高价值发展。

2)长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东部和西部之间长期形成的需求和供给之间、资源与消耗之间的矛盾,需要靠“东数西算”政策牵引解决。政策激励西部建设投资加大,完善当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营商环境;西部地区通过瓦特换比特,比特换收入,带动数据密集型产业西迁,持续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二、西算成本

产业层面,电力网络和算力网络的建设成本谁更优?有专家核算,东数西算每年可省120亿度电,但相比我国西电东输占比仅0.6%,叠加通信网络的建设费用,与现状相比,孰高孰低还无法精细核算。用户层面,企业东部和西部部署的投入成本谁更低?部分北京地区用户反馈,在北京、内蒙租用同样的机架,叠加长途带宽费用后,内蒙园区并不具优势。同时,客户西迁意味着业务架构重构,背后还存在IT侧技术和投资压力。

分析解读:宏观层面,当前阶段更应关注“东数西算”带动产业链的乘积效应;微观层面,应推动行业和客户共降“网络+IT”成本意识,加速业务西迁。

(1)算总账,不能仅仅从降碳成本角度看东数西算。当下而言,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重要代表,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会达到1:8,十四五期间可直接撬动西部地区近1万亿的市场。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对经济增长负面冲击严重的特定时期,发挥新基建乘数效应是“东数西算”的直接要求。扩展而言,西部资源多、东部数据多是我国刚性条件,“东数西算”工程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算力基础设施的完善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富裕。这是“东数西算”的根本要求。

(2)算小账,网络侧降成本途径明确,企业IT侧降成本任重道远。从发展趋势看,分布式计算是大势所趋。据业界分析,未来企业计算类业务西迁能够降低成本40%,比存储类业务更适合东数西算。企业最终要形成整体收益和成本之间平衡,一方面依赖国家政策宏观调控、光纤等基础设施完善、互联宽带成本降低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则需要在企业IT部署上,加快业务数据在延时、算力、存储等层面分级,促进业务西迁,内部挖潜。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适当抬高东部价格,制定以奖代补政策,有助于激励企业加速架构和技术革新,推进业务西迁。

 

三、网络时延

网络时延是“东数西算”的主要挑战。国家发改委明提出网络平均时延不高于理论值2倍,最高时延不高于3倍,以及枢纽节点内数据中心端到端单向时延原则上小于20ms,是否短期内具备实现可能性?业界时延问题解决的终极目标在哪?

分析解读:网络架构和路由优化,短期内可达到枢纽节点间的时延硬性指标;长期看,端到端时延解决,需要电信运营商、云商和企业共同努力。

(1)硬性指标近期基本可实现,网络时延优化没有终点,但有物理极限。运营商通过加密枢纽之间光缆连接,建设直达光缆,引入新技术等手段,预计1-2年内完全可达国家枢纽节点之间时延、可靠性硬性要求。时延问题或是“东数西算”第一公里,也是最后一公里。光缆长度造成的时延是端到端网络时延的最大部分,而光纤物理极限是每200公里时延1毫秒,网络延迟基本没有跨数量级优化的空间。

(2)网络时延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事情。从计算机架构技术上降低对延迟要求,让东西部节点的价值靠近直至拉平,对云商和内容服务商也应有更高要求。如高性能分布式群集,双AZ双活节点间普遍要求光缆距离100-150公里,时延1.5-3毫秒,但云商IT架构技术层面,反而对集群内各种协议交互、容错、重负载的高时延基本都没调优。如网络直播业务,大部分用户操作延迟都是0.1甚至1秒起步的,东西骨干网延迟30ms影响基本可以忽略,西部大带宽节点完全可满足东部用户正常访问。

 

 

 

展望未来: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东数西算”半载,取得了好开局,起好步。有序推进“东数西算”落地和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考验着国家、地方和企业更加长远的建设统筹、成本权衡和技术创新。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构建算力基础设施新格局的战略性一步,也是一个以十年为周期的长期战略。保持战略定力,提升战术活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必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来源:天翼智库,作者原创 熊小明 王思博